前几天我的朋友外出办事,同事有事情找他,拨打他的手机可怎么也不通。事后他觉得蹊跷,一打听才知道,他去的地点正在一所中学旁。那时正在进行高考,附近的通信基站被停掉了,防止有人利用高科技作弊。新闻里我还看到一则,一考生因鞋底内有金属片不能过安检,只好回去换鞋。看来现在高考防作弊是件大事。
提到“考试作弊”,凡做过学生的,很多人会嘿嘿一笑。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大声问一句:考试从未做过弊的请举手!会有多少人举手呢?科举制度历史悠久,不知有没有哪位历史学者专门从事“考试作弊史”研究?这方向有料可挖。
各种考试作弊技能里“打小抄”只算小儿科,高手自有别的手段。王小波的小说《红拂夜奔》有这么一段:唐朝名将李靖年轻时去考数学博士,不单要考数学,还要考《周易》。李靖精通数学,但弄不懂《周易》。所以每次考试他只能在《周易》考卷上写上“大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”(他年轻时还是隋朝)。这样的卷子谁也不敢给他零分——实际上他得的是满分——但考官知道他在作弊取巧,就给他数学打零分。
我猜王小波的写作灵感可能来自当年一件新闻。七十年代文革末期,中国出了一位“白卷英雄”张铁生。张是位下乡知青,但已经担任了生产队队长。一九七三年他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。在物理化学考试时,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,但他在卷子背面写了《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》,陈述自己忙于农业生产和阶级斗争,没时间复习功课。张在化学卷子上写的这篇作文引起了当时领导的注意,政治斗争正需要这样的题材,立刻登上《人民日报》被用来做更大的文章。张之后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,最近有关的一则新闻是他做为某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已身价过亿。
抛开“塞翁失马,焉知祸福”,考试作弊这种事常被指责为“人品道德”上的问题,这顶大帽子可是沉重。
我和孩子一起做过一道小学“奥数”题。说从前有个国王,为显示仁慈立下条规矩。死囚临死前有一次抓阄的机会,两个纸团,一个写生,一个写死,抓到“生”可活命。有个犯人准备要生死抉择,更不幸的是他得知他的仇家已经买通狱卒作弊,把两个都写成“死”了。他怎样做才能活命呢?请替这倒霉蛋想个办法。
面对即将来临的灾难,只能靠作弊逃脱。这有何不妥?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,“大礼不辞小让”,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更何况已落入他人用作弊设下的陷阱。
话说如果有人作弊设下陷阱,我靠作弊保护自己,这可不可算作“正当防卫”?“应试教育”本身是不是在作弊?
“应试教育”破坏正常教学秩序。平时上课,老师就把做试卷、讲试卷当成主要内容,完全无视教学规律。讲课只讲“考试大纲”上要求的,考前大量模拟,各种押题,只为提高分数。说好的“素质教育”呢?说好的“全面发展”呢?更有甚者把高中变成“高考工厂”,可怜的学生象落入传销组织一样每天被洗脑,被训练成“考试机器”。正常条件下学习成长的孩子是很难和“考试机器”竞争的。但更值得被怜悯的倒是那些“考试机器”。考试的胜利不会光芒太久,这段痛苦的不正常的学习经历可能长久影响他日后的人生。
“高考”是场人为制造的“人生游戏”,有严格的游戏规则以防作弊。但莫把“游戏规则”当“道德信条”。只是必须把“风险提示”记在心里:作弊有风险,下手需谨慎!听说美国的孩子也把大学入学考试当成大事,但他们不愿意处心积虑并冒着风险作弊。如果看到很多题不会做,他们会失望地说:这次的报名费打水飘了,下个月再来试试吧。
“道德”的话题也没那么简单,古人留下不少悖论故事供人思考。“不食周粟”的伯夷叔齐是道德圣人,还是两个可怜的傻瓜。“仁义之师”的宋襄公,你站在历史舞台上是为搞笑而来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