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城市里开始有了电视,12吋黑白,日本制造。电视台有营业时间,晚上几点到几点,其他时间只能看“下雪”的节目。也没烦人的广告。后来有了,大美女在银屏上晃来晃去,开始时大家也当节目看。电视剧可以有,但不是连续剧。如果新出了电视剧,家里有电视机的同学几乎同时第一时间观看。历朝历代都不缺段子手,但从前没互联网,传播效率低下。要是电视剧里哪句台词有意无意引起大家注意,那效果就不一样。第二天学校里就会有人搬出来,各种使用。
有那么一句台词,要是你不介意被提醒年龄的话,听我说说。一位老师站在教室里告诫自己的学生:“我希望你们男生都成为爱因斯坦,女生都成为居里夫人。”
这话第二天在班里引得男生们东倒西歪地爆笑和模仿。八十年代的国人自有可爱的一面。那个属于诗人的时代,虽然人穷,但志不短。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,那是何等伟大的“神雕侠侣”,想想都让人激动不已。老师们可不是妄想狂,而是“行动派”。奋斗目标是分阶段的,“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”的童话是为我们描绘的最终奋斗目标,而当前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。“做人没梦想,跟咸鱼有什么区别!”
转瞬间十年过去了,二十年、三十年过去了。大学生是越来越多,多得都找不到工作了。但爱因斯坦在哪里?居里夫人在哪里?领导们专家们很着急这事,所以一听韩春雨说自己发现了个“大杀器”,高兴得立刻开香槟庆祝,都顾不上辨别真假。有专家这样总结教训:急,太急,越急越慢!
《禅说》里有个故事。一个年轻人进山里跟老剑客学剑,老剑客说要十年。年轻人说家有老母等人照顾,我会更加努力。老剑客说那得三十年。年轻人急了,我不惜任何劳苦,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学成。老剑客说那得七十年。应试教育下,老师家长都很急,急得都不择手段。当年岳不群翻开“葵花宝典”尚不禁犹豫不决。要是现在,有的老师家长二话不说就“咔嚓”了。所以想成大英雄,一不能着急,二不能“下三滥”。
我们没发现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可能还有个原因,“画风”变了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项兵,新学年开学,面对着一屋子全国各地高考状元,发出这样的感慨:如果你们代表了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,你们来光华学习会计、财务、金融,这不是人才巨大的浪费吗?你们这种智慧,应该去研究黑洞、生命科学、航空发动机。
我家身为中学教师的女主人曾经有位学霸弟子,也考进那里。当时填志愿,建议说:你在全国物理竞赛都得奖了,为何不继续学理工科?学霸的回答相当耐人寻味:选这里才对得起我高考的分数,和这里的人做同学才能体现智商高下。
三十多年来改变不止是画风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,科学研究的方式、知识传递的方法都变了,“科学巨匠”的历史已经结束。今天,无数智商平常,住在地球各个角落,互不相识的普通科技人员正利用互联网开展着大规模的项目合作。就象《旧约》里人类造“通天塔”,他们做着从前只有“科学巨匠”才可能完成的工作。不单是科学,文学艺术也是如此。伦敦街头的某个流浪汉,白天泡在公共图书馆里,在公用电脑上阅读检索和写作。他的另一个身份可能是“莎士比亚研究专家”。
计划赶不上变化,好象我们不再需要“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”的童话了,领导们老师们可能会有种失落。若是互联网上被允许看到的内容更多一点,也许我等学渣渣也能为人类进步贡献点小丁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