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唐诗的鹩哥

地坛公园的老刘有个宝贝,一只会背唐诗的鹩哥。常有一帮人站在鸟笼下,伸着脖子等着,指不定什么时候鹩哥心情好开口来一句:床前明月光。就凭这一句让它成了技压群芳的“好鸟”,让老刘成了众多老人中的名人。

去年夏天我在地坛公园里还看到一幕。一大队小学生呼呼啦啦排着队伍走来,不过他们没穿校服,统一穿上了“梁山伯与祝英台”的戏装。有电视台的摄像机跟着,还有一大群家长,背着大包小包,手举手机相机,也在拍。孩子们来到凉亭前,排好位置,然后开始一起背“常前明月光”。背完一首又一首,一连背了几十首唐诗。一二百名孩子一起发出天籁之音,令我想起电影《霸王别姬》中一个场景。戏班里那群孩子在河边芦苇荡里一起唱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……”

这学期小跑的学校开了门“国学课”,还有教材。我好奇,这些年总听人说“国学”二字,一直没明白到底是学什么。港台的中小学把语文称“国文”,这“国学”和“国文”有关系吗?是不是要向他们借鉴点什么?我打开书一看,里面是唐诗,还有“天对地,雨对风,大陆对长空……” 我上小学时也学唐诗,如今的唐诗和那时有所不同。哪里不同?如今的唐诗有了“包装”。随着社会上有钱人越来越多,大家都比从前精致了。月饼、粽子都包装得那样精美,唐诗更应高大上。先改名叫“国学”。

唐诗流传至今逾千年,大部分已佚失,保存下的只是少部分。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不需要申请任何认证。旧时中国人无论家贫家富都有祭祖的传统。逢年过节把祖宗的牌位擦擦尘土,请出来供奉上。过完节再把牌位小心收起来。平时没事谁也不去碰它,为的是要保持一份严肃和庄重。唐诗虽然不像祖宗牌位那样能装神弄鬼,但把它用于表演作秀还是感觉欠妥。那样做可能会破坏唐诗跨越千年而承载着的东西。

我很高兴老师让小跑他们鹦鹉学舌般记住了不少唐诗,但我知道小跑并不知道他背的到底是什么。那种不适宜用声音表达出来的,埋在文字之下的是“意境”,是古老东方文化之精神所在。蔡澜这样说唐诗的意境:我可以在大学的讲台上讲“松间明月”,但不敢在一位老农面前讲“松间明月”,因为他对“松间明月”的感悟可能比我深刻。我想小跑现在学了唐诗,除了用来答考试题和表演外,日后一定会发现它还有别的用处。

多年前我还在干地质勘测。有一年我们在晋南一个县工作,借住在村委会的大院里。早春一个农历十五之夜,我站在窗前看到空旷的院子里撒满月光,这句“床前明月光”忽然打我心底冒了出来。这诗这景混合出一股寒意刺得我一阵寒战。赶紧穿上大衣,那一刻我断定,这句唐诗会是我人生中理解最深的一句。

当某一刻人的心灵受到触动,或能想到一句唐诗,某位古人会来安抚一下我们的小心脏。那一刻我们和古人心灵相通,一起发一声叹息。也许那首诗已忘,也许那一句已忘,但还有一处“意境”留心底,专等着那一刻派上用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