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学路上小跑问我“戒尺”是什么。
“戒尺”就是如果你淘气惹祸,为了惩罚,老师用来打你手心的尺子。
这个回答我没立刻讲出来,有关部门对“体罚”早就明令禁止了。我问哪里有“戒尺”,他说在课文里。这我就放心了。
课文的题目是“争吵”,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《爱的教育》一书。讲的是一对男孩间一段矛盾的产生和化解,教导人学会宽容。这书是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儿童读物,意在教人向善,相当于中国的“二十四孝”。九十多年前夏丏尊先生把它介绍到中国。文中的“戒尺”就是学生用的木直尺,那时人类还没有塑料。那年代老师体罚学生的做法中外通用,学生犯错时老师抄起把木尺打手心再方便不过。所以又叫“戒尺”。木尺可作“刑具”当然也可以作武器,课文里的小主人公就是准备拿它这么用。“戒尺”成了“戒刀”,“戒刀”你知道吗?就是“水浒传”里好汉武松的兵器。
最后那句我真是画蛇添足。看到小跑拿着自己的尺子瞎比划,我马上警告他,学校里不可以有危险动作,老师看到会罚你。你很难控制一个小孩的想法,大人也一样。
小跑的书里还有一篇,题目是“检阅”,中心思想是尊重、理解身边的残疾人士。这篇很适合在介绍“残奥会”时附上。文中的地点是波兰华沙,时间没讲,好象发生在距今四五十年前。事件是少先队员参加国庆游行,文中洋溢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气氛。这里的难点是“游行”,小跑不明白那是咋回事。
“游行”对今天的孩子太陌生,解释起来很困难,但我的父辈们很熟悉这项活动。我爸告诉过我,他当年在北京读书的时候,每到五一十一,都会组织他们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游行。到了我这代人,游行就少了,偶尔有过。后来有过一次比较大的,但结果不欢而散。那之后好象就绝迹了,传闻里好象也发生过,但我已经过了喜欢站街边看热闹的年龄,不再关注那些事情。
一些老人编了这本语文书,也许当时他们还不算太老,由一群长大时间不长的年轻的老师来教一群没长大的孩子。小孩子看到他们不认识又有些奇怪的东西就爱刨根问底。比如小跑看到我保存的一张“粮票”,他问是什么,我说“粮票”。他会再问“为什么有粮票”,我会说是“计划经济”。他会问“为什么计划经济”,我会说“社会主义”。他会问“什么是社会主义”,我只好说到“列宁”,之后还要讲“第一次世界大战”,地球上除了中国还有一片地方叫“欧洲”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