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跑刚上一年级时老师要求使用2H型铅笔。这种铅芯硬,色浅,线条细。我听说另一个学校的老师指定HB型,比2H软,色深,易断。现在小跑三年级了,用自动铅笔,为妈妈省去一项每晚用转笔刀削铅笔的工作。
我喜欢使用铅笔。我每次用小刀削铅笔,一边看着跳跃的弯曲木屑,一边估算适合的切削角度,仿佛本着“匠人精神”在进行手工制作。当初我学的是地质专业,其中有一项要求:野外纪录必须使用铅笔。我发现前任总理在记者会上也手握铅笔。
可我不想让小跑用铅笔。原因很简单,铅笔太细,不好把握。还不够黑,不利于孩子的视力。但我不能和老师唱反调,我只是在家里鼓励小跑用黑色签字笔。
老师教导孩子保护视力:眼离书本一尺远,手离笔尖一寸远。观察小跑书写时的动作,很难做到“一寸”远。那只小手紧张地用力捏着那根细木棍,手指靠近笔尖,是为把更多力量分配到笔尖上,是为了有更深的笔迹。所以笔尖很容易断,总需要削铅笔。就有聪明人,发明了可以套在笔上的塑胶套,以增大铅笔直径,可也很麻烦。
学校和老师都是爱孩子的,每天关注着他们,为何没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?
我想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“橡皮”。小孩子很容易写错字,铅笔的痕迹可以被橡皮擦去,重新写正确的。如果用签字笔,只能划掉,在边上重写,可错误的记录还留在那里。这不符合老师对尽善尽美的追求。可书圣王羲之的“兰亭集序”上也有涂改的痕迹,但也不影响它是中国书法第一帖的地位。
还有一个原因,可能是传统的延续。多年以来一直是这样的要求,我的童年刚入学时也是从铅笔开始。那个年代钢笔还很贵重,到高年级才能用。不小心落地摔坏可以去街边的修笔店换个笔尖,不用再破费买新的。如今“修笔”这行当已消失,我们早已过了物质匮乏的年代。
如今是供给过剩,需要拉动内需的时代。老师能不能允许小学低年级孩子用签字笔,家长们是不吝惜为了孩子学习而多点支出的,更不要说为了保护视力。做课本的出版社能不能把字印的大一点,答题的空白留的大一点。把书中的小人画的更可爱一点,这个要求好象有点高,不提也罢。为了孩子,新增的成本我们家长愿意承担。